典型案例:
近日,張先生來電詢問,稱自己收到一條“免費領取保險”的短信,短信大致內容為“您的***賬戶醫療保障已到達!不驗證自動作廢,點擊***鏈接確認,免費領取”。一看是免費領取,張先生很是心動,點擊了短信中的鏈接,鏈接要求張先生輸入個人信息及綁定銀行賬戶,張先生覺得可疑,致電保險公司核實情況。經核查,保險公司并未發送過此類短信,提醒謹防詐騙,選擇正規渠道辦理保險業務。
案例分析:
案例中的張先生收到“免費領取保險”短信,隨即點開鏈接,幸好中途及時終止,否則將給自己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。
由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,不法分子常冒充保險公司或其他工作人員,利用電話、短信、網絡等渠道,用“免費”等誘惑性的方式誘使消費者辦理業務,尤其是辨識能力較弱的老年群體,極易導致經濟損失。
風險提醒:
1.收到此類短信或電話,應第一時間與官方客服聯系,切勿直接點擊鏈接或撥打短信內電話,更不得透露個人信息。
2.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,切莫貪圖小恩小惠,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,不給犯罪分子行騙的機會。
3.選擇正規渠道辦理業務,遇事多與家人商量,不要草率做決定。老年人有疑問及時向子女求助或撥打110求助咨詢。
典型案例:
近日,張先生來電詢問,稱自己收到一條“免費領取保險”的短信,短信大致內容為“您的***賬戶醫療保障已到達!不驗證自動作廢,點擊***鏈接確認,免費領取”。一看是免費領取,張先生很是心動,點擊了短信中的鏈接,鏈接要求張先生輸入個人信息及綁定銀行賬戶,張先生覺得可疑,致電保險公司核實情況。經核查,保險公司并未發送過此類短信,提醒謹防詐騙,選擇正規渠道辦理保險業務。
案例分析:
案例中的張先生收到“免費領取保險”短信,隨即點開鏈接,幸好中途及時終止,否則將給自己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。
由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,不法分子常冒充保險公司或其他工作人員,利用電話、短信、網絡等渠道,用“免費”等誘惑性的方式誘使消費者辦理業務,尤其是辨識能力較弱的老年群體,極易導致經濟損失。
風險提醒:
1.收到此類短信或電話,應第一時間與官方客服聯系,切勿直接點擊鏈接或撥打短信內電話,更不得透露個人信息。
2.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,切莫貪圖小恩小惠,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,不給犯罪分子行騙的機會。
3.選擇正規渠道辦理業務,遇事多與家人商量,不要草率做決定。老年人有疑問及時向子女求助或撥打110求助咨詢。